医疗设备厂商的日子近来不太好过。
国信证券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:2024年上半年全国医疗设备中标总金额仅为520亿元,同比降幅高达35%。
其中,磁共振、CT、超声、内窥镜、监护设备的形势尤为严峻,以上品类中标金额分别为65亿、65亿、60亿、45亿和10亿;对应降幅-40%、-40%、-40%、-50%和-50%,每一类设备的销量都几近腰斩。
2023Q1-2024Q2医疗设备重要品类中标金额情况(单位:亿元;数据来源:国信证券)
宏观下的萧条给予了每一家企业同等体验。无论国产龙头迈瑞联影,还是跨国巨擘GPS,这半年间交出的答卷都不尽如人意。
如今凛冬已至,医学设备的转机还有多远?
设备销量放缓,企业到底承了多少压?
医疗设备市场急速缩紧背后,一个最为明显的原因是2023年年中开启的医药反腐风暴。
作为此次行动的重灾区,医疗器械相关的违法操作层出不穷。很多医院管理者通过虚报费用、收受贿赂的方式牟利。譬如,有院长搁置医院其他领导人员的反对意见,将进口价约1500万元的直线加速器以3520万元买入,吃掉了约1600万元的回扣。
“定制式”招投标亦是医院贪腐的常见形式。部分医院通过巧设“技术参数”等特定条件,打着“科技”“智能”的幌子,加码“定制”招投标筛选规则。通过这种方式,四川一院长为企业量身定制招标标准,将医院的药品及耗材供应商从200余家压缩到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7家,规避监管机构的监管。
“最强医疗反腐”开启后,各类贪腐行为均被查处,大量财政资金被追回,许多医疗设备的价格也随之降了下来。
但也正是在此时期,许多未曾参与贪腐的管理人员为了规避风险,中止了对于各类医疗设备的采购。2023年Q3至今,全国各类医疗机构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“采购犹豫”,成为医疗设备采购暴跌的主要原因。
不过,导致市场萧条的原因不止于此。
蛋壳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:2023年的影像设备的整体销售金额虽维持增势,而最终的总销量还是下降了近10%。即便是数十年来一直维持销量上升趋势的磁共振,也在这一年间出现销量首跌。
追其究竟,新冠疫情期间发生过量采购后,64排以下CT、移动DR等中低端影像设备一直处于存量消化阶段。此外,当前医院追求神经、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科研与精准诊断,普遍偏好采购高端超高端医学的装备,这类设备审批时间较长,叠加反腐带来的资金审批延迟,导致了周期性的需求真空。
多重因素合力之下,医疗设备厂商可谓全面承压。
对国内六家不同规模的医疗器械公司进行统计,2024年前三季度数据仅迈瑞医疗、澳华内镜营业收入有所增长,其余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,即便是GPS也难以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,营收规模达到了近10%的降幅。
净利润方面,迈瑞医疗医疗设备业务利润跌幅较大,好在非医疗设备业务略有增长,因而同期净利润百分比仅减少了个位数,其余公司下降比例超过两位数,甚至有企业的跌幅超过了50%。
2024年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Q3经营数据
(国内企业单位:亿元;跨国企业单位:亿欧元;数据来源:蛋壳研究院)
上市企业的压力亦可推导至初创企业之中。重投入的医学装备本来就对此类企业现金流提出了极大考验,如今一二级市场募资难度居高不下,经营收入也承压,他们的2024年实在是难熬。
这个过程中,初创公司尤其需要注重县域这一市场。一方面,县域医疗机构追求设备能力与价格之间的均衡,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均能满足这类机构的需求;另一方面,县域医疗机构设备配置率本就不足,还需对过往购置的设备进行更新,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。
总的来说,我国医疗设备整体技术能力距离海外龙头仍有一段距离。但愿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企业留存下来,攻克更为精简的核心零部件,创造更多更有效的高端医学装备,惠及海内外市场。
END
发现投资以“投资、融资、咨询”三大业务为使命。我们携手最优秀的投资机构和私行投资人,共同完成了对200多家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,并参与了部分上市公司的资本周期管理。发现投资:发现企业价值,投资改变世界。